一、抗湿播种、晚中求早
对土壤偏湿,特别是土质偏粘地块,须待墒情适宜时,再抢时整地播种;对土壤过湿或田间积水地块,要抢排明暗水,及早开沟散墒,为小麦抢时播种创造条件,切忌土壤湿度过大时粗耕烂种。
二、科学选种,以种补晚
应选用耐迟播、抗逆能力强、丰产潜力大的半冬性早熟品种或弱春性品种,以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影响,如矮抗58、郑麦1860、郑麦136、周麦22、洛麦29等。
三、增加播量,以密补晚
晚播小麦应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1斤,建议于11月10日前播种完毕,亩播量最多不超过35斤。
四、提高质量,以好补晚
在土壤墒情适宜时,选择作业质量高的机械进行整地播种。秸秆还田地块,要努力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整地要以“深(耕深25厘米以上)、细(表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平(土地平整)、实(上虚下实)”为标准,突出抓好深耕、镇压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可采用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提高播种均匀度,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宜。
五、增施肥料,以肥补晚
施足底肥,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并重施磷肥,以利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
六、包衣拌种,防控病虫
以防控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等根茎病害及地下害虫、苗期蚜虫为重点,全面推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坚决杜绝“白籽”下地,确保出苗整齐均匀,压低苗期病虫危害,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
七、以促为主,强化田管
早春抓好中耕划锄,增温保墒,预防冻害,促苗转化升级;避免春季过早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应重施起身拔节肥,以促春蘖发生增穗数,促穗花发育增粒数;后期搞好“一喷三防”,促粒增重保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