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人民政府网站logo
    00
荥阳市畜牧业生产详细介绍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5-11 11:00 

改革开放以来,荥阳市畜牧业发展逐步从粗放型的家庭养殖过渡到了集约型的产业化养殖之路,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武镇、高村乡、王村镇、贾峪镇、刘河镇为主的现代奶业优势聚集区。以王村镇、广武镇、乔楼镇、高村乡、高山镇、城关乡为主的现代生猪产业优势聚集区。以王村镇、高村乡、刘河镇、广武镇、乔楼镇、豫龙镇、贾峪镇为主的现代家禽产业优势聚集区和以京城办、豫龙镇为主的现代饲料兽药产业优势聚集区。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力推进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全市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于工作突出,我市先后获得“国家肉羊‘丰收计划’项目基地”、“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市)”、“全国奶山羊商品生产先进基地县(市)”、“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河南省畜牧业强县(市)”、“河南省畜牧业重点县(市)”、“河南省商品蛋鸡生产基地县(市)”等荣誉称号。

我市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

“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畜产品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加之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畜牧业面临的用地困难、环保压力大和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日趋突出,切实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供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确保我市畜产品有效供应和应急需要。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企业为主体,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各级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截止2016年末,全市生猪存栏23.67万头,出栏40.49万头;牛存栏2.16万头,奶牛存栏1.51万头,出栏2.63万头;羊存栏6.55万只,出栏4.60万只;家禽存栏333.74万只,出栏806.63万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65万吨、6.54万吨和9.57万吨。全市畜牧业产值达达2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以上。全市已累计建成规模化养殖场500余个,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0家(其中6家被评为郑州市级示范合作社,5家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二、科技兴牧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科技化为导向,不断加强新型实用技术的创新、开发与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普及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复合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一是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畜禽良种化步伐,进一步加大畜禽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种畜禽引种备案、良种登记、种畜禽鉴定工作,加强对种畜禽养殖场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和生产繁育档案管理,不断提高种畜禽管理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加大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步伐,组建县级畜牧业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服务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县、乡、户”三方考评机制,严格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示范户、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组织基层技术人员深入场户,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方法,对养殖场户进行全覆盖技术培训、指导,全面提高养殖场户的科技素质;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对农村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规模养殖小区(场、户)培训,采用技术推广与新技术调研考察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现场推广会议相结合,创新技术服务方式,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科技入户”、“科技结对”、“科技进场”活动,积极推广粪污综合治理和无害化处理、奶牛性控繁育、奶牛DHI测定、TMR饲料混合、畜禽人工授精、动物疫病防控应用等技术;四是加快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秸秆养畜产业化发展,认真抓好夏粮收获后的氨化微贮和秋粮收获后的青贮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积极性较高的养殖场(户)推广全株青贮,推广订单生产模式、着力打造一批集优质牧草种植、全株玉米青贮、科学饲养管理、发展循环经济为一身的标准化养殖等精品工程;五是加大奶山羊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组织开展品种资源及改良效果调查和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登记,及时掌握资源动态信息,加强遗传资源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开发利用好遗传资源,发掘资源的优势。根据品种特色,组建核心育种群,有计划的开展选种选配,不断提纯复壮,引进波尔山羊,培育新型品种,向奶肉兼用羊方向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三、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把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作为加快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深入贯彻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对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学习培训,切实转变养殖场户环保理念,促使其主动建设排污设施和实行生态养殖,进一步促进畜禽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全面推行以沼气治污为主的项目工程建设,实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沼液沼渣利用”循环模式,积极鼓励引导畜禽养殖场实施技术升级改造,指导畜禽养殖企业按照技术规范,严格落实粪污、污水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措施,着力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逐步改善养殖场粪便污水对企业自身和周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行“畜禽养殖-粪便-沼液沼渣利用-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物有机肥产业,积极鼓励牛羊和蛋鸡、肉鸡等养殖场建堆肥车间、自然晾晒场和建设有机肥厂,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和复合肥的生产有效降低资源成本和解决畜牧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四是积极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包括建设雨污分流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方法收集粪便,污水厌氧处理,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等方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五是大力推行清洁养殖技术,垫草垫料(生物发酵床)技术,根据种养面积合理确定养殖数量,利用“微生物”转化、降解吸收、分解粪尿污染物,垫料和猪粪尿混合发酵后,直接变成优质有机肥料;六是大力发展苜蓿连片种植,根据我市黄河滩地的资源特点,在王村镇、广武镇、高村乡、汜水镇、高山镇等沿黄区域,以黄河滩区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苜蓿产业提升工程,积极培育苜蓿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促进苜蓿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黄河滩区由目前的小片分散种植发展成为连片规模种植,已打造成为我市及至郑州市的牧草种植基地。截止目前,我市集中连片种植优质苜蓿14000余亩,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亩产干草800公斤,干草年总产量在8000吨左右,苜蓿产品粗蛋白含量达到18%以上,质量达到国家标准2级以上。苜蓿草产品数量满足了周边养殖业特别是当地奶牛的需要,奶牛饲喂示范片区苜蓿草产品以后,生鲜乳质量明显提高,乳蛋白含量达到3.0%以上,乳脂肪达到3.5%以上;七是大力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实行“农作物秸秆-青贮-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循环模式,充分发挥我市秸秆青贮专业合作和秸秆青贮服务队的重要作用,以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切入点,进一步带动全市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群众走上了秸秆养畜致富之路。通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全市奶牛养殖场(小区)逐步形成了以企带户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推广新模式,既解决了奶牛养殖饲料资源难题,又增加了种粮农民收入,同时避免了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延伸了畜牧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农民收入和生态环境“双丰收”,2016年,全市青贮秸秆15万吨,氨化微贮饲料3万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