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人民政府网站logo
    00
荥阳市畜牧业生产详细介绍
来源:本站  时间:2024-08-13 15:25 

 十八大以来,荥阳市畜牧业发展逐步从粗放型的家庭养殖过渡到了集约型的产业化养殖之路,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武镇、高村乡、王村镇、贾峪镇、刘河镇为主的现代奶业优势聚集区,以王村镇、高村乡、刘河镇、广武镇、贾峪镇为主的现代家禽产业优势聚集区和以京城办、豫龙镇为主的现代饲料产业优势聚集区。

图片1.png

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力推进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的新业态。

图片2.png

我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发展
       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企业为主体,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各级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截至2023年末,全市生猪存栏4.63万头,出栏5.03万头;牛存栏1.29万头,奶牛存栏0.64万头,出栏0.65万头;羊存栏3.7万只,出栏3.6万只;家禽存栏117.3万只,出栏130.2万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0.4万吨、2.55万吨和3.65万吨。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7.7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 %以上。

图片4.png

 二、科技兴牧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市以科技化为导向,不断加强新型实用技术的创新、开发与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普及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复合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一是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畜禽良种化步伐,进一步加大畜禽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种畜禽引进、品种登记工作,加强对种畜禽养殖场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和生产繁育档案管理,不断提高种畜禽管理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步伐,组织基层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全面提高养殖场户的科技素质;三是加强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广粪污综合治理和无害化处理、奶牛性控繁育、奶牛DHI测定、TMR饲料混合、畜禽人工授精、动物疫病防控应用等技术;四是加大奶山羊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有计划地开展选种选配,不断提纯复壮,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图片5.png

三、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我市坚持把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畜牧业。一是深入贯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对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指导服务,切实转变养殖场户环保理念,促使其主动建设排污设施和实行生态养殖,进一步促进畜禽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二是继续发展苜蓿连片种植,以黄河滩区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牧草种植基地。三是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县工作,以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切入点,进一步带动全市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全市奶牛养殖场逐步形成了以企带户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推广新模式。

图片6.png

四、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我市积极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严格动物防疫工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防疫队伍,有序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各级下达的强制免疫计划,有效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等病种的强制免疫。通过组织开展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补防,坚持分类指导,达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确保常年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二是强化免疫效果监测评估,对全市集中免疫及规模化养殖场户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评价,及时督促补免补防,确保全市各类强制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0%以上,免疫抗体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开展非洲猪瘟等疫病风险评估,强化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排查,重点加强养殖、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病原学监测,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图片7.pn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